30万平方米展馆内,C919大飞机模型与“爱达·魔都号”邮轮剖面结构静静矗立,智能体机床自主规划加工路径,重载机器人稳稳托起整辆汽车,秸秆转化而来的绿色甲醇散发着低碳清香……
9月23日开幕的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工业新质,智造”为主题,汇聚28个国家及地区近3000家参展企业,用近300项全球首发、200项中国首秀成果,勾勒出中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推进的生动图景,搭建起全球工业协同创新的开放舞台。
走进“国家新型工业化暨‘十四五’工业重大成就展”2000平方米展区,“创新驱动筑根基 产业升级攀高峰”的主题扑面而来。作为本届工博会的核心亮点,这里集中呈现了我国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历史性跨越,20项标志性展品构成了大国工业的“实力矩阵”。
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国重器”尤为瞩目。C919大型客机的关键结构件旁,标注着其突破的100多项核心技术;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动力系统模型前,观众驻足聆听其如何攻克300多项技术难题。这些“空中巨鸟”与“海上宫殿”的背后,是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力的成果,彰显了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中国中车的展台则采用“双赛道双集群”布局,展现了国之重器的自主创新底气。轨道交通装备展区内,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模型前人头攒动,工作人员介绍这款“贴地飞行”的交通工具能在3分半钟内从零加速到全速,是当前可实现的地面最快交通工具。
一旁的CR450动车组样车更显硬核,突破减阻降耗、全要素轻量化等多项关键技术,运营速度、运行能耗等主要指标均达国际领先水平。更令人瞩目的是三款氢能源动力列车:CINOVA H₂新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氢能市域列车和“氢春号”氢能有轨电车,均以零碳排放、超长续航为核心优势,其中“氢春号”兼具科技感与风情,已成为城市交通的新名片。
“这些成果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产业基础高级化的系统呈现。”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指出,展区内1500个产业基础攻坚项目成果,印证了我国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战略定力。
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展厅,“机器会思考、能感知”成为现实。节卡机器人全球首发的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前,工作人员只需下达“搬运零部件”的指令,机器人便自主规划路径、避开障碍完成操作。“传统机器人需要海量样本训练,而它用100组数据、6小时就能掌握新任务。”工作人员的介绍道出了核心突破——从点位编程到作业能力泛化的跨越。
西门子中国的展台则把“数实融合”的图景具象化呈现。其“钻耀之心2.0”装置如同工业科技的“万花筒”,135款核心产品贯穿五层工业架构,动态展示从现场控制到云端管理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最受关注的当属与中科摩通联合首发的新一代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装配设备。作为西门子生成式工业人工智能助手(Industrial Copilot)在中国市场的首个应用,它诠释了“一次正确”的创新理念:借助NX MCD虚拟仿线%;通过TIA博途选型工具,采购成本降低10%;AI辅助生成PLC代码后,现场调试周期再压缩30%,从设计到制造仅用时两个月,较行业常规速度快了三分之一。
这种“智能进化”在展馆各处上演。越疆科技全球首创的多形态具身智能“超级工厂”平台上,双足人形机器人精准装配零件,轮式人形机器人高效转运物料,多足机器狗在复杂地形中平稳穿梭,三种形态机器人协同作业,构建起柔性生产的全新范式;中科新松的睿可RICO轮式人形机器人则展现出“刚柔并济”的特质:既能用柔顺控制系统稳健倒茶,又能通过AI视觉完脸识别与智能巡检,在仓储、展馆等场景实现人机安全协作。
医疗装备领域的智能化突破更具民生温度。国产化口腔手术机器人通过AI规划手术方案,将种植精度提升至0.1毫米;微亿智造的TRON系统如同“工业医生”,实时监测生产线误差并自主修正,让精密制造的合格率提升15%以上。从车间到诊室,智能技术正重塑生产与服务的双重生态。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表示,工博会呈现的“软硬兼备”创新生态,正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特征——30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的实践案例,生动诠释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路径。
绿色低碳是本届工博会最鲜明的底色之一。在能源装备展区,“国和一号”核电装备、先进小堆浮式发电平台、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等成果集中亮相,构成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给体系,彰显我国“双碳”目标下的工业担当。
上海电气展台的绿色甲醇一体化全景沙盘前人头攒动,旁边的“秸秆的旅行”展示区通过动态模型,清晰呈现了玉米秸秆经气化、合成等工序转化为绿色甲醇的全过程。这个位于吉林洮南的全球首个风电耦合生物质项目,采用纯氧加压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不仅解决了农林废弃物处理难题,更为航运业提供了可循环的绿色燃料,填补了国内规模化生产空白。
核电领域的自主创新更具里程碑意义。中广核数字科技展出的“和睦系统”,作为我国首个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从硬件设计到软件开发实现全面自主可控,打破了美日企业的长期垄断。如今,这个核电站的“中国大脑”已应用于阳江、红沿河等多个核电项目,覆盖从第二代到的核电技术,为清洁能源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了核心支撑。
“能源结构转型与工业体系升级正在协同推进。”上海电气负责人介绍,其展示的煤燃核、风光储、氢氨醇等七大业务板块,构建起“能源生产-工业应用-循环利用”的完整链条,为全球工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这是我们第一次组团参展,希望借助工博会对接中国产业链资源。”沙特展团负责人指着展区内的工业4.0解决方案介绍,作为沙特“2030愿景”的重要展示窗口,他们带来了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12项成果,寻求与中国企业的深度合作。
本届工博会的国际化水平再创新高:国际展商参展面积同比增长12%,德国、日本、美国等传统工业强国的龙头企业悉数亮相,带来了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展馆内,“2025投资上海·相约工博”等主题推介会接连举行,为中外企业搭建起产业链对接的精准桥梁。
在未来工业创新展,超导、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的探索成果,勾勒出下一代工业的发展方向。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可将输电损耗降低90%以上,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为海岛提供稳定能源,量子加密OTN行业专网保障了工业数据的绝对安全,这些“从0到1”的突破正在打开未来工业的想象空间。
“今天的展品就是明天的产业。”中科院院士丁汉指出,工博会上呈现的极大、极小、极轻、极精、极智等极致创新,不仅是技术指标的突破,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从原子级制造的精密构件到跨场景协作的智能系统,未来工业的轮廓正在清晰显现。
25届工博会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工业的进化史。从早年引进国外技术到如今全球首发扎堆,从单个产品突破到全产业链协同,从追求规模速度到兼顾质量绿色,中国智造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